我们和蚕的故事 ——初见.蚕

发布者:王洁 发布时间:2023-04-25 浏览次数:10


春暖花开,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玩耍,与其对话。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我们有幸认领了20多只蚕宝宝,老师带领着宝贝们一起进行了“走近生命”的生成性活动,宝贝们通过观察、照顾蚕宝宝,体验并探索蚕宝宝世界的乐趣,感知生命的力量。

我们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朵墨说起家里养过蚕宝宝,引起了很多小朋友的兴趣,大家都想了解关于蚕宝宝的知识,那么关于蚕宝宝你想知道些什么……

  蚕宝宝长什么样子的?

  我好想看一看蚕宝宝哦。

  听说蚕宝宝会变成蝴蝶,这是真的吗?

 蚕宝宝吃什么呀?

关于蚕宝宝的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基于孩子们的兴趣,我们生成了“蚕宝宝”这一课程。让幼儿零距离接触蚕宝宝,观察记录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以及蚕宝宝的生长变化过程。

初遇.蚕卵


当一颗颗的蚕卵来到班级后,孩子们好奇地拥了上去观察。

小朋友们都说:原来蚕卵小小的,黑黑的呀!像小种子一样!

小小的蚕卵待在适宜的温度下,7~15天内蚕宝宝就会“破壳而出”,这一条条像小蚂蚁的东西就是刚出生的蚕宝宝,叫“蚁蚕”哦!

  就在大家为蚁蚕的出生而欢呼雀跃时,过了几天却发生了意外。米宝一早来看到蚁蚕一动不动的,便赶紧召集大家过来,蚁蚕死掉了吗?

蚁蚕是饿死的吗?

不对,我们有给他吃东西的呀?

那他就是被闷死的。

为了了解蚁蚕的死因,孩子们做了各种猜测,并和老师一起查阅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养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通过讨论、查阅资料,从而得出了结论:蚕宝宝不能碰到水,也不能闻到任何刺鼻的味道,如“香水、花露水,消毒水”,要吃新鲜的桑叶。从资料上来看,目前我们这些都注意了,唯独一个原因,那就是教室紫外线灯消毒照射。于是,我们每天离开学校前把蚕宝宝放置在紫外线照射不到的地方。

等到第二天来班级的时候,孩子们发现蚁蚕宝宝健健康康,没有再死掉。

照顾蚕宝宝

孩子们也会照顾蚕宝宝,经常会给蚕宝宝换桑叶、打扫便便、喂食等。孩子们通过用绘画表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如何照顾蚕宝宝。在孩子们每天细心的照顾下,蚕宝宝一天天长大了!

 

在对蚕宝宝喂养和打扫便便的过程中,理解了守护与担当的意义。孩子们与蚕宝宝的亲密接触,培养了孩子们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及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

我的发现

  蚕宝宝一天天长大,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发现蚕宝宝长得不一样,于是孩子们对蚕宝宝的大小展开讨论:“蚕宝宝有的长、有的短;蚕宝宝有的胖乎乎的、有的瘦瘦的……老师,蚕宝宝到底有多大了?”

在与蚕宝宝日复一日地相处中,孩子们学会了用尺子、放大镜等多种工具、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蚕,并把每天的观察结果用绘画的方式记录在《养蚕日记》里。孩子们的日记本里满满记录着他们与蚕宝宝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知。如陈鹤琴所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教材的“活”意味着其教育价值可以不断拓展与深化,引领幼儿“走近生命”的饲养活动,也体现关注幼儿科学与人文精神发展的深层内涵,从而使其深层的教育价值得以彰显。

  期待我们与蚕宝宝更多的故事......